「為什麼我的系統維護成本總是降不下來?」這是科技公司總經理李先生上週在咖啡廳向我拋出的疑問。他握著剛簽核的年度預算表,表格裡標紅的「DRP支出」項目像根刺扎在眼底。這不是特例——根據《亞太企業IT調查報告》,超過67%的中型企業正為災難復原方案(Disaster Recovery Plan)的隱形成本所苦。 ___________________ 🔍 撕開DRP費用的三層糖衣 當業務連續性成為剛需,多數企業卻陷入「買了DRP方案卻用不起」的困境。某上市櫃公司資訊長私下透露:「當初簽約時每GB儲存只要5元,第二年自動續約竟漲到23元,備份速度還變慢!」這種情況源於三大常見陷阱: 1. 隱形階梯計價 「前100TB享優惠價」的甜美開場,往往伴隨著超量後每單位價格翻倍的驚悚轉折。試算若初始報價每TB 800元,超過閾值後跳至2200元,年度總支出可能暴增175% 2. 效能附加稅 部分廠商將傳輸速率鎖定在基礎方案,當企業真正需要緊急還原時,才告知「若要開啟全速模式,需額外購買加速包」。這就像買了救生艇卻要加購船槳 3. 沉睡的授權費 採用混合雲架構的企業最常踩雷,廠商A的本地端備份軟體與廠商B的雲端儲存授權不相容,導致每年多支付35%的授權重疊成本 ___________________ 📈 實戰案例:跨國電商如何砍掉42%